如果有人問我:“你和‘漢’是什么關系?” 我會認真地告訴他:“我和‘漢’,那是刻在骨子里的印記。”不信?且聽我慢慢道來。
我是漢中人
我出生在陜西漢中勉縣,這里不是北上廣深那種大都市,但它有山、有水、有歷史、有故事——更重要的是,它是我長大的地方。小時候,老師教我們背《出師表》,我還懵懂不知諸葛亮為何要“鞠躬盡瘁,死而后已”,長大后才知道,原來他就在我們家門口寫下的這千古名篇!沒錯,我就是在三國文化搖籃里長大的孩子。勉縣是諸葛亮屯兵、練兵、拜將、北伐的根據地之一,定軍山之戰就發生在這里,黃忠刀劈夏侯淵的故事至今仍在鄉間流傳。有人說這里是“三國IP制造基地”,我卻覺得,這更像是“英雄誕生地”。而我,就在這片熱土上長大,聽著三國故事、吃著菜豆腐、喝著漢江水,一路長成了今天的鋼鐵漢子。
我家在漢中
漢中,是漢朝的發源地。劉邦從這里起家稱王,韓信在這里被拜為大將軍,“明修棧道,暗度陳倉”的典故就出自我們這片土地。你知道嗎?當年劉邦剛打進關中時,項羽封他為“漢王”,他就帶著一幫兄弟翻越秦嶺,來到漢中扎根。從此,“漢”這個字開始登上歷史舞臺,最終成了一個民族的名字。所以我說,沒有漢中,就沒有后來的“漢族”;沒有漢中,就沒有“漢語”;沒有漢中,可能連“漢字”都得換個名字了!漢江從這里起源,一路浩蕩奔流,成為長江最大的支流;它滋養了兩岸百姓,也孕育了無數英雄豪杰。你說這是巧合?不,這是命!
我講漢語
我是漢族人,從小學的就是漢語。雖然普通話不標準,但一開口就是濃濃的“漢中味兒”:“吃飯沒?”“吃了些啥子?”“走,到漢江邊散哈步。”聽起來是不是特別親切?其實吧,方言也是一種文化傳承,咱這不是“土”,這是“原生態”。而且你會發現,越是靠近漢江的人,說話越溫柔,走路越慢,日子過得越滋潤。畢竟,咱們是被漢江“泡”大的。有一次我去外地出差,跟幾個南方同事聊天,他們一聽我說話,立馬來了興趣:“哎喲,你這口音聽著怎么這么耳熟?”我笑著說:“那是當然,你們說的普通話,好多發音都是從漢江流域傳過去的。”
我是漢鋼人
現在我就職于陜鋼集團漢鋼公司,從事的是中厚板生產線的技術工作。巧不巧?又是一個“漢”字。每次穿上工裝走進車間,我就覺得特別自豪:我不是在煉鐵,我是在“煉漢魂”!我不是在軋板,我是在“軋歷史”!我們的鋼材,可能出現在海峽的輪船上,也可能用在橋梁結構里,甚至可能登上某個航天發射塔。而這些鋼材背后,都有一個來自漢中的漢子,在默默守護它們的質量和性能。有時候我也自嘲:“咱這工作,風吹不著雨淋不著,就是有點熱。”可誰讓我是“漢鋼人”呢?熱一點怕什么?咱心里更熱!
我愛漢中魂
漢中這個地方,不大不小,不喧不鬧,但它有一種獨特的氣質——溫潤如玉,厚重如山。它是秦巴之間的明珠,是南北文化的交匯點,是歷史與現實的交匯口。它教會我低調做人、踏實做事,也讓我明白:真正的強大,不是高樓林立,而是底蘊深厚。你知道漢中為什么叫“漢中”嗎?因為它的地理位置正好位于漢江的中游,古人講究“天時地利人和”,咱這位置,剛好占了個“地利”!小時候不懂什么叫“漢風漢韻”,只知道自己家門前那條河叫“漢江”,洗衣服、釣魚、游泳全靠它。后來讀書才知道,這條河,不僅是我的童年,更是整個漢民族的母親河。
我與“漢”的不解情緣從漢中人到漢鋼人,從漢江邊到漢文化圈,從漢族到漢語再到漢魂……
我這一生,注定逃不開這個“漢”字。它是我的根,是我的魂,是我無論走到哪里,都深深烙印在心底的名字。厲害了,我的“漢”!(軋鋼廠 張超)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