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年前的初夏,秦嶺南麓的風還帶著一絲青石板的涼意。我背著行囊走進漢鋼公司的廠區大門,那一刻,仿佛一腳踏進了一個鋼鐵鑄就的世界——高聳入云的煉鐵爐如巨人般佇立在晨光中,火紅的鐵流在導槽里奔涌,像大地深處蘇醒的血脈;皮帶通廊如巨龍蜿蜒穿行于廠房之間,我站在檢修平臺邊緣,望著腳下作業現場,心被一種前所未有的力量擊中,這不只是工廠,這是戰場,是屬于我們這一代鋼鐵人的使命之地。
從那天起,我成了測量校檢工序的一員。校驗儀、萬用表、各種手操器,成了我最親密的“武器”;報警器、壓力表、變送器、PLC控制箱等設備是我日日“交鋒”的“對手”。十年如一日,我在這些沉默的設備間穿行,在故障與修復之間來回博弈。有人說這份工作枯燥,可我知道,每一次精準校準、每一次數據核對,都是一場無聲的勝利。而支撐這場戰斗的,從來不是我一個人,而是并肩作戰的那些人——我的“戰友”,我們的“團”。
我們這個班組不大,五個人,卻像一塊淬過火的合金鋼,硬實、堅韌、密不可分。老李干了十多年校檢,經驗多得能寫本書,脾氣耿直但心細如發;小劉是技術新銳,大學畢業后主動選擇一線,畫圖調試毫不含糊;還有老張、小王、…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絕活,也都有自己堅守的底線。在難題面前圍成一圈爭論到臉紅脖子粗——可出了門,又一起蹲在路邊啃著夾饃哈哈大笑。
我們也吵過。為一個繼電器接線方式爭得面紅耳赤,為程序邏輯要不要優化互不相讓。但這些“戰火”,恰恰是我們關系最牢靠的焊點。因為我們吵的不是情緒,而是責任;爭的不是面子,而是安全與效率。每一次爭論過后,方案更優了,流程更順了,人心也更近了。就像一臺精密的電機,看似各部件獨立運轉,實則咬合緊密、協同發力——我們,就是這樣一個整體。
十年光陰,說長不長,說短也不短。它足以讓一座鋼廠完成智能化升級,也足以讓一群年輕人成長為骨干中堅。我們見證了漢鋼從傳統生產向綠色低碳轉型的陣痛與突破,參與了無數項技改項目,親手將一個個“不可能”變成“已解決”。修舊利廢省下的每一分錢,節能降耗降低的每一度電,都是我們用汗水書寫的戰績。而這些戰績背后,是從不曾動搖的信念:崗位雖平凡,但只要心中有火,就能照亮一方天地。
如今再回頭看,我和我的戰友們早已不只是同事。我們是共赴險境的兄弟,是彼此托付后背的伙伴,是在歲月洪流中緊緊攥住對方的手不肯松開的一群人。我們或許不會被歷史銘記名字,但我們修過的線路、調過的參數、守過的夜班,早已融入這座鋼城跳動的脈搏之中。
未來還有多少個十年?我不知道。但我知道,只要漢江還在流淌,高爐仍在燃燒,我和我的“團”就會一直站在這里。我們會把經驗傳給新人,把精神刻進制度,把那份對鋼鐵事業的赤誠,一代代傳下去。等到某一天,當年輕的面孔指著某條改造過的電路說“這可是咱們前輩當年改的”,那時,我們的光,依然在閃亮。(生產管控中心 郭偉)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