母親的圍裙掛在老屋廚房門后的鐵釘上,洗得已經發白,邊角磨出了毛邊,卻依舊整整齊齊地疊著。那是一條普通的藍布圍裙,沒有花紋,也沒有裝飾,只有幾道洗不掉的油漬和補丁,像歲月在它身上刻下的年輪。可對我來說,這圍裙卻是世界上最溫暖的風景。
一針一線,織出家的味道
記得小時候,每天清晨天還沒亮透,廚房里就響起了鍋鏟與灶臺碰撞的聲音。我揉著眼睛走到門口,看見母親系著那條藍布圍裙,在昏黃的燈光下忙碌著。她一邊攪動鍋里的餐食,一邊往爐膛添柴火,圍裙被晨霧打濕了一角,貼在她的腰間,像是她身體的一部分。那時家里窮,吃的也很簡單,但母親總能把最普通的食材做出香噴噴的味道。她說:“只要一家人吃得熱乎,日子再苦也不怕。”圍裙兜里常年裝著一把小勺子、一塊抹布,有時還塞著幾個水果糖——那是我放學回家時的小驚喜。母親總說:“干活要講究干凈,穿圍裙是為了不讓衣服弄臟。”其實我們知道,她舍不得換新衣裳,圍裙是她最體面的“外衣”。
一段歲月,藏在褶皺里
母親年輕時是個愛美的人,聽說當年相親時穿的是一件紅毛衣,扎著兩條麻花辮,笑起來像桃花,很美。可自從嫁入這個家,她的美就悄悄藏進了圍裙里。風吹日曬、油煙熏染,圍裙的顏色由深藍變成了淺灰,邊角也被縫補過多次。有一次我問她:“媽,怎么不換個新的?”她笑了笑,說:“這圍裙用慣了,貼身,也省事。”我知道,她不是舍不得,而是習慣了。這條圍裙陪她走過了幾十年的風風雨雨,見證了她從青春少女到慈母的轉變。它見證過母親為我們包餃子、蒸年糕的身影。
一種牽掛,縫進每一寸布
長大后離家讀書工作,每次打電話回家,母親總說:“你在外頭吃得好不好?不用節省,你在外面平安健康,我和你爸才能安心!”我說食堂還可以,她便不放心地叮囑:“那你得多吃點肉,別光吃素菜。”有一年春節回家,母親正在廚房剁肉準備年夜飯,圍裙上的油漬又多了幾道。我站在她身后,看著她微微佝僂的背影,忽然覺得時間真的老了。那一刻我才明白,原來母親的青春,不是消失在鏡子前,而是悄然縫進了這條圍裙里。后來我工作結婚有了自己的小家庭,母親來過幾次,每次都帶著她的圍裙。她說:“知道你們工作忙,趁這段時間沒有農忙,我來給小兩口做做飯帶孫子,你們小兩口也能稍微休息一下。”她系上圍裙走進廚房的樣子,就像回到老家一樣自然。那一瞬間,我覺得無論我走多遠,母親始終還在身邊,用她的方式守護著我。
一份深情,永不褪色
如今母親年紀大了,動作慢了,做飯也不如從前利索。但她依然堅持自己動手,哪怕只是煮一碗面條。她說:“你們在外面吃得太雜,食材安全也沒有保障,還是吃自家地里長出來的靠譜些。”那條藍布圍裙,依舊掛在廚房門后,靜靜地看著煙火人間。它不再那么頻繁地被穿上,卻依舊整潔,依舊有溫度。有時候我輕輕撫摸它,仿佛能摸到母親的手掌,粗糙而溫暖;仿佛又能聽見鍋鏟敲打鍋沿的聲音,聞到廚房里飄出的飯菜香。
母親的圍裙,不是時尚的配飾,也不是精致的擺設,它是歲月的沉淀,是親情的象征。它承載的是母親一生的辛勞與付出,也是我們一代人最深的記憶。它告訴我們:什么是家的味道,什么是無聲的愛,什么是最樸素的幸福。無論時代如何變遷,科技如何進步,母親的圍裙,永遠是我們心底最柔軟的角落。它,是一塊布,也是一種情;是一段時光,更是一份永恒的牽掛。(軋鋼廠 張超)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