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戰車隆隆駛過長安街,當戰機呼嘯掠過天際線,當徒步方隊以刀削斧劈般的整齊步伐震撼大地,9月3日的閱兵式向世界展示了一個國家的力量與尊嚴。作為與鋼鐵結緣的普通公民,我在這場盛典中看到了另一種風景——那是一種深植于民族血脈中的“鋼鐵意志”,它在每一個受閱官兵的眼神中閃爍,在每一件國之重器的棱角間流淌。
閱兵場上,最新型主戰坦克的裝甲鋼板在陽光下泛著冷峻的光澤,那些曾經在鋼廠里經過千度高溫淬煉、萬鈞壓力成型的特殊鋼材,此刻正守護著國家的安全。火箭軍車隊載著的導彈發射筒,其材料必須能夠承受極端溫度和壓力,這些高端特種鋼的研制成功,標志著我國鋼鐵工業已經站在世界前列。我不禁想起車間里那些揮汗如雨的身影,想起為了攻克一個材料配方難題而連續奮戰的技術團隊——今日閱兵場上的大國重器,何嘗不是中國鋼鐵人交給祖國的一份答卷?
徒步方隊的行進尤其令人動容。他們步伐一致,鏗鏘有力,每一步都踏出雷霆萬鈞的氣勢。這讓我聯想到軋鋼生產線上那些通紅的鋼坯,在軋輥間反復鍛壓,最終成為規格精確、強度卓越的優質鋼材。軍人們的訓練過程何嘗不是如此?日復一日的艱苦磨練,將一個個普通青年鍛造成鋼鐵戰士,他們的意志經過千錘百煉,已成為國家最堅固的“精神鋼材”。
觀看空中梯隊表演時,我想到的是航空鋼材的研發歷程。戰機對材料的要求極為苛刻,既要輕量化又要高強度,還要耐受極端環境。我國航空材料的突破,背后是無數鋼鐵科技工作者數十年如一日的堅守與創新。當他們研制的材料化作戰鷹的翅膀翱翔天際,這是對“鋼鐵報國”最生動的詮釋。
這場閱兵讓我深刻意識到,鋼鐵不僅是一種材料,更是一種精神象征。它象征著堅韌——無論遇到什么困難都能保持自己的形狀和性能;它象征著擔當——甘愿被鍛造成各種形態,服務于國家建設的各個領域;它象征著奉獻——默默無聞地支撐起現代社會的運轉,卻很少被人注意和贊美。
正如鋼鐵需要經過熔煉、澆鑄、軋制、熱處理等多道工序才能成為有用之材,一個國家的強大也需要經過艱苦卓絕的奮斗歷程。從1949年鋼產量僅15.8萬噸,到如今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,中國鋼鐵工業的崛起軌跡與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高度重合。那些閱兵式上展示的先進裝備,那些城市建設中的地標建筑,那些飛馳的高鐵列車,無不凝聚著一代代鋼鐵人的智慧與汗水。
作為新時代的鋼鐵人,觀看這場閱兵讓我倍感自豪,也更覺責任重大。我們要繼續發揚“鋼鐵精神”,不斷提升產品質量和技術含量,為國家建設提供更加強韌的“鋼鐵脊梁”。當我們在各自的崗位上精益求精,其實就是以另一種形式參加閱兵——我們用優質鋼材接受祖國的檢閱,用技術創新展示中國力量。
恢弘壯闊的閱兵已結束,但鋼鐵報國的征程永無止境。那閱兵場上閃耀的金屬光澤,將一直映照在我們心中,激勵我們鍛造更加堅實的國家脊梁,共同熔鑄中華民族的偉大夢想。(軋鋼廠 陳瑤)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