廉潔二字,向來是被人掛在嘴邊的,然而細究起來,卻未必有多少人真正明白它的分量。我心中的廉潔,不是高懸堂上的匾額,亦非官樣文章里的套話,而是一種浸透在骨子里的清正,是暗夜中也能坦然面對的澄明心境。
幼時在鄉下,常見祖父端坐于老槐樹下,將收獲的瓜果分與鄰里。我那時不解,問他為何不將最好的留與我們自己。祖父撫著我的頭,指著遠處的荷塘道:“你看那蓮花,從污泥中長出,可曾私藏半分清香?人活一世,當如蓮般,該散的散,該分的分,心中自有衡量。”那時的我尚不能全然領會,但那蓮花之喻,卻如一枚種子,深植于心。
后來讀書,見古人對廉潔多有闡述。諸葛亮《誡子書》中“靜以修身,儉以養德”之語,說的便是內在的廉潔;于謙“粉身碎骨渾不怕,要留清白在人間”,更是將廉潔視作比生命更重的東西。這些話語穿越千年,依然錚錚有聲,想來不是因為辭藻華麗,而是其中蘊含著亙古不變的價值。
我曾見過一位老先生,退休多年仍穿著洗得發白的中山裝,家中除書之外別無長物。有人笑他迂腐,不知享樂。他卻道:“我一不欠人錢債,二不欠人情債,三不欠良心債,夜半敲門心不驚,這便是最大的享樂。”這話說得平淡,卻在我心中激起波瀾。原來廉潔不只是不貪不占,更是一種心靈的無債狀態,是內心深處的安寧與自由。
如今在這世上,誘惑之多遠超往昔。名韁利鎖,處處皆是;浮華喧囂,時時誘人。每每見人初入世時目光清澈,不過數年便變得渾濁世故,總不免扼腕嘆息。守廉如守玉,須得時時拂拭,方能不染塵埃。有時想,這廉潔二字,說來簡單,做來實難。它要求人在無人見處亦恪守底線,在利益面前不改初心,在權勢面前不折腰脊。這需要何等的定力與勇氣!
然我亦見過許多平凡人,他們或許說不出什么大道理,卻用自己的方式詮釋著廉潔的真義。街角修鞋的老人,多收了五元錢必追出去退還;鄉村教師三十年不挪窩,將一批批學生送出大山;醫生拒收紅包,只說“治病救人是本分”......他們如暗夜中的螢火,雖不耀眼,卻星星點點,照亮了一片片精神的天空。
廉潔之于社會,猶如清流之于沃土。缺少廉潔,再繁華的景象也難掩內里的潰爛;擁有廉潔,再艱難的局面也終有扭轉的一天。一個人的廉潔,能影響一個家庭;一群人的廉潔,能改變一個領域;若大多數人都能守持廉潔,則整個社會的風氣必將為之一新。
我常想,廉潔其實是一種選擇。選擇簡單而非奢華,選擇真實而非虛偽,選擇責任而非逃避。它不在于地位高低,財富多寡,而在于無論身處何境,都能保持內心的那桿秤不傾斜,那份清明不蒙塵。
暮色漸濃時,我常去附近的荷塘散步。看蓮花在晚風中搖曳,不由想起祖父的話。蓮花之所以可貴,不在于它遠離污泥,而在于它身處污泥卻不被污染,反而開出潔凈的花來。人的廉潔,大抵也是如此——不是要避世獨立,而是在入世中保持出塵之心,在復雜中守護簡單之志。
歸家路上,華燈初上。街邊小販正收拾攤位,他將顧客遺落的錢包小心收好,等待失主回來認領。那樸實的臉上沒有半分猶豫與貪念。我忽然明白,廉潔從來不是高高在上的教條,它就藏在日常生活的點滴之中,在每一個普通人的選擇之間。
心中的廉潔,應當如鏡,照見自己也照見他人;如燈,照亮自己也照亮世界。守得住這份廉潔,方能在這紛擾的世間,活得坦然,走得端正,睡得安穩。而這,或許就是人生最難得的境界了。(生產管控中心 朱鑫)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