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桂花的甜香漫過街角,五星紅旗已在秋風中舒展;當后廚的月餅剛出爐,電視里正回放著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。這罕見的相遇,讓中秋的團圓月與國慶的中國紅完成了一次深情相擁,也讓“家是最小國,國是千萬家”的箴言有了最生動的注腳。
記憶里的中秋,總繞不開外婆的廚房。她總說“月餅要揉夠百次才團圓”,粗糙的手掌將面團揉得發亮,豆沙餡里藏著曬干的桂花,烤好的酥皮掉在瓷盤上都帶著聲響。那時的團圓很簡單:小院里的竹桌鋪著藍布,月光灑在盛月餅的瓷盤里,父母說著田里的收成,外婆數著天上的星星,連晚風都帶著滿足的暖意。

而今再回故鄉,中秋的模樣已添了新景。曾經的土路變成了平整的柏油路,村口的老槐樹旁立起了文化廣場,外婆的月餅小作坊掛上了“非遺特色”的牌子,包裝機旁的年輕人正用直播鏡頭展示傳統工藝。“現在城里客人都來訂月餅,快遞能送到全國各地。”外婆舉著智能手機,屏幕里是剛拍下的光伏電站晚霞,那是村里去年新建成的“致富源”。
夜幕降臨時,團圓飯的餐桌早已豐盛。清蒸魚是水庫剛撈的,葡萄酒來自鎮上的產業園,連餐具都是印有“中國風”紋樣的新品。電視里,天安門廣場的“祝福祖國”花果籃在夜色中璀璨,父親忽然指著窗外:“你看那路燈上的紅旗,和咱桌上的月餅多配。”順著他的手勢望去,鮮紅的國旗在月光下格外醒目,與家家戶戶的燈火連成一片溫暖的海洋。
飯后登村后的小山,視野瞬間開闊。遠處縣城的霓虹與村莊的燈火交相輝映,高速公路上的車燈像流動的星河,父親說那是返鄉團圓的車流。手機里彈出新聞,從邊疆哨所的升旗儀式到航天基地的中秋祝福,從抗疫工作者的值守身影到豐收田里的笑臉,千萬個“小家”的團圓,共同拼成了“大家”的安寧圖景。這一刻忽然懂得,外婆手中的月餅之所以香甜,是因為有身后的家國在守護。
下山時,文化廣場已響起音樂。孩子們舉著繪有國旗的燈籠追跑,老人們坐在長椅上賞月聊天,大屏幕里正播放著《我和我的祖國》。有人提議合唱,熟悉的旋律響起,不同的嗓音匯成暖流——這歌聲里,有外婆對團圓的期盼,有父親對變遷的感慨,更有每個中國人對家國的眷戀。
月至中天,清輝遍灑。國旗在月光中獵獵作響,月餅的甜香縈繞鼻尖。這特殊的雙節,讓我們在團圓中見證家國的蓬勃,在家國的榮光中守護團圓的溫度。正如那輪明月照耀千萬家,這抹中國紅也守護著每一份安寧。愿此后年年,月常圓,國長安,家國同心,歲歲無憂。(設備檢修中心 徐朝靜)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