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陜南的群山環抱之中,有一個地方叫寧強。這里四季分明、山清水秀,人情淳樸,飲食也帶著一股子“山氣”——不講究繁復,卻重在一個“香”字。而在這片土地上,若說哪一道菜最能代表寧強人的性格與味覺審美,那非麻辣雞莫屬。它不是川菜館里那種紅油淋漓、辣得讓人齜牙咧嘴的“麻辣”,而是一種融合了山野之氣、辛香入骨、麻而不燥、辣而不烈的獨特風味。那一碟麻辣雞端上桌來,紅亮誘人,香氣撲鼻,咬一口雞肉嫩滑彈牙,再蘸點湯汁,舌尖微麻,鼻腔生香,仿佛整個人都被喚醒了。
麻辣有度,山野為魂
寧強麻辣雞的選材極為講究:選用本地散養一年以上的土雞,肉質緊實、纖維分明、香味濃郁;宰殺洗凈后整只燉煮,輔以花椒、姜片、蔥段、料酒等簡單調料,慢火細燉至熟透,撈出晾涼后撕成條狀或切塊擺盤。真正的靈魂,在于那一碗秘制辣椒油:辣椒要用陜南特產的“線辣子”,曬干后磨成粗面;花椒取自秦嶺深處的老藤花椒,麻香濃郁;配合蒜泥、芝麻、醬油、醋、白糖、香菜、蔥花等調和,澆上滾燙的菜籽油激發出香氣;再加入少許雞湯攪拌均勻,使辣油更加柔和鮮美。這一勺潑辣子澆下去,整盤雞頓時鮮活起來,紅中透亮,香中帶麻,麻中藏辣,辣中回甜,令人食欲大開。
一段傳說,舌尖上的記憶
關于寧強麻辣雞的由來,雖無確切史料記載,但在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:相傳古時一位走南闖北的挑夫途經寧強,在深山老林中迷路數日,饑腸轆轆之際,偶遇一戶民眾收留。主人家見他疲憊不堪,便將家中僅有的半只臘雞剁碎,加上幾勺自制的辣醬拌勻,遞給他充饑。挑夫吃完頓覺神清氣爽,渾身發熱,連寒意都驅散了。后來挑夫成了生意人,專程回到這戶人家,求教這道辣雞的做法,并將其帶回漢中城內推廣開來。從此,“寧強麻辣雞”逐漸成為街頭巷尾的熱門小吃,也成為宴席冷盤中的常客。有人說,這道菜的味道,藏著寧強人的性格:熱情卻不張揚,豪爽卻不失細膩。它不像川菜那樣霸道,也不像粵菜那般清淡,而是用一種獨特的“麻香辣”三味交融的方式,征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味蕾。
鄉愁深處,一口難忘
小時候,家里條件一般,但每逢過年過節,母親總會早早備好一只土雞,燉熟后配上自家做的辣子油,拌上一碟麻辣雞。那是我最期待的一道菜,每次端上桌,還沒等大人動筷,我就忍不住先下手了。“小心燙!”母親笑著提醒,我卻顧不上那么多,夾起一塊就往嘴里送。那一口雞肉入口即化,辣中帶麻,香中帶鮮,吃得我滿頭大汗,心里卻無比滿足。長大后離開家鄉讀書工作,每次打電話回家,母親總問:“你還記得我們家的麻辣雞嗎?”我說當然記得,她說:“那你回來給你做。”有一年冬天回家,剛進門就聞到了熟悉的香味,廚房里,母親正在調辣子油,鍋里熱油滋啦作響,她笑著說:“你爸特意從老家抓的雞。”那一刻,我的眼眶濕潤了。原來,父母記得的,不是你吃過多少大餐,而是你最愛的那一口家鄉味。味道流轉,情懷未改如今,寧強的街道兩旁,隨處可見掛著“正宗麻辣雞”的小攤小店,老板一邊拌雞一邊和熟客聊天,鍋里的辣子油還在咕嘟冒泡。外地游客來了,第一口可能會被麻到皺眉,但吃著吃著,竟也停不下筷子。有人形容它是“秦巴山間的川味”,也有人說它是“寧強版的夫妻肺片”。而對當地人來說,它就是生活本身,是節日的儀式感,也是日常的煙火氣。它沒有火鍋的熱烈,也沒有烤肉的豪放,但它用最樸素的方式,講述著寧強人對生活的熱愛與執著。
一碟麻辣雞,一生故鄉情
麻辣雞,不只是食物,它是一段童年的回憶,是一份親情的寄托,是一種鄉土的情懷。它藏在母親的圍裙里,也在父親的柴火灶旁;它出現在節慶的飯桌上,也陪伴著每一個平凡的日子。它用最樸實的方式,訴說著陜南民眾的生活哲學——吃得粗茶淡飯,也能活得有滋有味。無論我們走得多遠,只要想起那一口麻辣雞的香辣,就能記起故鄉的山風、田野、炊煙和笑臉。那一碟麻辣雞,是我們心底最深的鄉愁,是穿越歲月依舊滾燙的溫情。它,是一碟菜,也是一座城。
(軋鋼廠 張超)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