鋼水的灼熱與機械的轟鳴交織成奮斗的底色。在漢鋼公司煉鋼廠,有無數扎根一線的青年,他們從不同起點出發,在各自的崗位上深耕細作,有從爐前工成長為技術指導的“領路人”,有從“門外漢”蛻變為精準操作的精煉主操。他們以青春為筆,在鋼花飛濺中書寫著屬于煉鋼人的成長答卷。

工藝傳承:架起一線與技術的“連心橋”
從爐前工到精煉爐爐長,再到如今的新品研發工程師,晏承濤用12年時間,完成了從“操作者”到“指導者”的蛻變。剛入行時,晏承濤是爐前工里最“較真”的學徒——鋼水溫度的細微變化、氧槍吹煉的節奏把控,他都一一記在筆記本上,下班后再對照書本反復琢磨。成為精煉爐爐長后,他更是把“精準”二字刻進了工作里,每爐鋼水的成分分析、精煉渣系的配比調整,他都親自把關,曾連續3個月實現精煉工序“零異常”。
轉型后的他,始終沒有脫離一線。針對精煉工序新手操作易出現成分偏差的問題,他連續半個月跟蹤每爐鋼水的精煉過程,梳理出“溫度-成分-時間”三維操作模型,編制成精煉工序操作指導手冊,梳理出“鋼水成分異常如何調整”“氬氣流量不佳怎么應對”等實操技巧,使新工上手操作速度提升了40%。
“只有摸透了一線的‘脾氣’,技術指導才有意義。”這是晏承濤常掛在嘴邊的話,也是他多年堅守的初心。

青春突圍:95后爐長的加速“成長記”
28歲的韓健是煉鋼廠最年輕的爐長,誰也想不到,兩年前他還是轉崗到精煉工序的“新人”。這個走路風風火火、說話干脆的95后,用“拼命學、大膽干”完成了從“學徒”到“爐長”的跨越。
剛到精煉爐時,面對復雜的操作系統和密密麻麻的參數,一度手足無措。“別人用1小時記參數,我就用3小時,別人練1次操作,我就練5次。”為了趕進度,他把精煉爐的工藝參數和操作要點貼到手機上,上下班路上隨時記憶背誦,跟著師傅操作時,他手里的筆記本每月就要寫滿一整本。第一次作為主操獨立操作時,鋼水溫度比目標值低了15℃。他沒慌,迅速調整參數,同時聯系補料優化電極埋弧,最終及時將溫度拉回標準范圍。這次經歷讓他更有底氣,之后他主動參與分廠的各項創新創效項目,每天跟蹤數據,提出“分階段補加合金”的建議,使高碳鋼精煉合格率提升4%。
“年輕不是短板,敢拼敢干才能跟上煉鋼的節奏。”如今,韓健帶領的班組已成為分廠的“青年標桿”。

破繭成蝶:從“門外漢”到主操的蛻變路
“以前看精煉爐像看‘黑匣子’,現在閉著眼都能摸準每一個按鈕。”說起自己的成長,精煉爐主操工雷海濤的語氣里滿是自豪。
年初,他從吹氬工剛轉崗到精煉時,最怕的就是“盯參數”——精煉爐的屏幕上有十多項實時數據,溫度、成分、物料加入稍有偏差,就可能影響鋼水質量。有一次,他因為沒及時切換氬氣底吹流量,導致鋼水攪拌不足,出現成分不均勻,雖然最后補救成功,但他還是內疚了好幾天。從那以后,他每天提前1小時到崗,跟著老主操熟悉設備;下班后留在現場,反復復盤參數,直到能在30秒內完成所有關鍵數據的核對。為了精準把控精煉時間,他還自己總結了“五看”技巧,使鋼水成分命中率穩定在99%以上。近期,作業區來了2名新學徒,雷海濤則主動當起師傅,把自己的“五看”技巧和操作心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們。
“從‘不會’到‘會’,再到‘能教別人’,這就是崗位帶給我的最好成長。”雷海濤堅定地說道。
從晏承濤的“技術傳承”,到韓健的“青春突圍”,再到雷海濤的“破繭成蝶”,這些煉鋼青年,雖崗位不同、成長路徑各異,卻有著同樣的堅守。他們的故事,是漢鋼公司無數一線青年的縮影,也是產業工人在新時代奮斗路上最生動的注腳。(煉鋼廠 胥京)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